□金陵晚报/

紫金山新闻记者 邢虹

乙巳蛇年将至,中国的蛇文化源远流长,各个博物馆里,与蛇相关的文物种类繁多、形态各异。文物中的蛇印记可能是图腾、装饰或象征性的图案,从中可以看出古人对蛇的敬畏与崇拜。这些文物不仅是我们走近中华悠久历史的重要窗口,也是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。

人首蛇身

源自对蛇的敬畏与崇拜

中国人对蛇的敬畏与崇拜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。相传,伏羲创造八卦和文字,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。伏羲与女娲结合繁衍出人类,又教先民结绳为网,从事渔猎活动。故宫博物院藏唐代伏羲女娲像,就是人首蛇身。

此图为绢本,伏羲手中持矩,女娲手中持规。伏羲、女娲上身为人形,均着大袖裙襦汉装,二人腰相连,共穿一条白裙,裙下蛇身交绕在一起,上绘太阳,下绘月亮,周边绘各种星象。专家介绍,这种图像多发现于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唐代墓葬群,可能与这一地区的葬俗有关。

“在中国古代神话中,很多神祇是人首与蛇身相结合的形态。”历史专栏作家“坚叔”说,伏羲、女娲就是最典型的。在西汉初年鲁恭王刘余所建灵光殿上的壁画中,有“伏羲鳞身,女娲蛇躯”的交尾图。在陕西、四川、浙江、安徽等地,都发现了伏羲女娲人首蛇身的画像刻石。

从考古发现看,至迟在北朝时期,墓葬中开始出现一种双人首蛇身俑,到隋唐时达到鼎盛,形态还保有胸部和双手,北方地区为多。五代以后,人形上半身逐渐省略,下半身开始呈现缠绕姿态。故宫博物院里有一件宋代三彩双人首蛇身俑,这种俑有什么功能?学界尚未有一致意见。

蛇首人身

独特造型展现生肖文化

除了人首蛇身,文物里还有不少是蛇首人身的造型。

故宫博物院藏唐代陶画彩十二辰之蛇俑,就是蛇首人身。蛇头呈扁椭圆形,眉弓微凸,眼眶椭圆形,眼珠圆形,点黑彩,下颏及颈部绘浅褐色,颈下绘褐色。俑身穿圆领窄袖长袍,腰系带,鼓腹下垂,长袍及靴,拱手直立于方形底板上。专家介绍,这是十二生肖俑中的一件,十二生肖俑方位通常以子鼠居上,位北;午马居下,位南。它们按顺时针排列,巳蛇排在午马之前,在南方偏东,因此蛇俑的摆放位置应该是在东南方。

唐代流行兽首人身生肖俑,到了五代、两宋时期,又衍化出人托动物造型。它既保存了人的完整形象,又保留了生肖的含义。故宫博物院藏宋代三彩十二辰之蛇俑,头戴平顶冠,脸椭圆形,身穿交领右衽宽袖长袍,腰系带,下着裳,露履,直立于方板上。人物双手托一盘绕之蛇以示生肖属性。

蛇形点缀

展开全文

彰显器物之韵艺术之美

蛇的形象自古就被频繁使用在各种器物上,乐器中就十分常见。

南京博物院藏战国时期原始青瓷悬鼓座,是江苏无锡鸿山邱承墩越国墓出土文物。这是乐器悬鼓的底座,胎色灰白,外施青绿色釉。座身为覆钵状,上贴九条堆塑的盘蛇。中有管状插孔,插孔上下饰细密的水波纹。

故宫博物院藏宋代青铜蟠蛇纹鼓座,下部扁圆,饰波曲纹,四个圆环耳与镂空扉棱相间置于器壁。上部中央为一瓶式中空圆筒,二长蛇状异兽盘曲于周围,首部相背挺立,紧贴筒身,蛇身满布鳞片式纹饰。此器为宋代仿古铜器,原器曾经徽宗时内府所编《宣和博古图》著录,定名为“周双螭表座”。据考证,这类器物应为春秋战国时期的重要乐器建鼓的鼓座。

湖北省博物馆珍藏的虎座鸟架鼓,2002年出土于湖北枣阳九连墩楚墓2号墓,年代为战国中晚期。只见两只背向踞坐的卧虎四肢伏于六蛇缠绕的长方形底座上,虎背各立一只长腿昂首、引吭高歌的凤鸟。背向而立的鸣凤中间,一面大鼓悬于凤冠之下,两只小虎后足蹬踏凤鸟背脊,前足上托鼓框。整件文物彰显了楚文化的浪漫与神奇。

蛇纹装饰

寓意吉祥与美好

在中国民俗文化里,蛇纹是一种重要纹饰,既展现了蛇的灵动与力量,又寓意着吉祥与美好。

故宫博物院藏汉代双蛇纹方砖,正面浮雕双蛇交缠图案。只见蛇头部相对,头两侧斜刻胡须,双眼圆形,颈部有项圈状凸起,蛇身阴刻中线,两侧戳刻出圆圈图案。双蛇左右对称,富于动感,是汉朝人审美意趣的具体反映。

蛇纹有时不单独出现,而是“龟蛇合体”,它们通常与神话传说中的玄武神兽相联系,这种龟背蛇身的神兽,在传统文化中具有深远的影响。

出土于湖北武昌唐墓的唐代玄武纹长方砖,砖上装饰玄武图案,龟背隆起,头部上扬,长蛇缠绕其身,头部下垂,龟、蛇相互注视,极具动势。蛇身及蛇尾飘举,是为了适应构图而做的处理,十分巧妙。龟蛇的牙齿和舌头均做了细致入微的刻画,给作品增添了耐人寻味的细节。

汉代玄武纹瓦当,也是龟蛇合体。只见龟首昂起,背上刻龟甲,蛇缠绕龟身,蛇头与龟首相对,颇有意趣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