儿童为什么喜欢不断地玩打针游戏?抱着玩具娃娃一遍遍呼唤妈妈,对孩子的内心有怎样的意义?把积木推倒又重来,推倒又重来,这样的重复想表达什么?

游戏,不仅仅是玩,不仅仅是一种学习方式,更是孩子的“语言”,是治愈孩子内心的“良药”。

通过用游戏的方式来述说,孩子们表达内心困扰,进行自我调节。这就是游戏的“治愈”作用。它不仅适用于特殊儿童、边缘儿童、问题儿童,它其实适用于每一个儿童。

游戏和游戏治疗

游戏和游戏治疗是两个不同的概念,它们既有相似之处,又有各自独特的地方。幼儿园里,孩子们自主选择、自由游戏,在玩具角、建构区、表演区等,根据自己的经验和能力来驾驭游戏,因为在游戏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而感到身心愉悦。而游戏治疗,更多是对儿童实施心理治疗的方法。由于儿童的语言表达能力尚未发展成熟,限制了他们对自己的内心问题和需要的表达。游戏治疗是以游戏活动为媒介,为儿童创设一个充分自由的环境,借助游戏让儿童在自由的玩耍中把内心的问题和焦虑“玩”出来,让儿童在游戏活动中自然地表达自己的情感,暴露内心存在的问题,使问题得以缓解或消失,使其获得发展。

选不出玩具的辰辰

辰辰是一个快7岁的小男孩,妈妈送孩子来到游戏室时说:“孩子已经不小了,但一会儿也离不开我,做错事情总会很担心,孩子就要上小学了,我真的很忧心。”

在游戏室,第一次见到辰辰,便深深感到了孩子的紧张和焦虑。治疗师告诉孩子:“在这里,你想玩什么,想怎么玩都可以。” 但得到的答案却是“我不知道,我找不到(我想要的玩具)。”

在游戏室的第一次:面对选不出玩具的辰辰,治疗师没有催促,而是轻声说道:“感觉辰辰有点紧张,不知道要选些什么。”

孩子默默点点头。

“辰辰不用急,在这里由你来决定哦!”

展开全文

第二次:面对依然选不出玩具的辰辰,治疗师一边关注着孩子,一边说道:“看起来,辰辰还是有点紧张,但老师看到你在看轨道车哦!”

孩子抬起头说:“老师,就玩这个吧!”

第三次:游戏时光刚刚开始,辰辰已经走到了玩具区,虽然看起来还是很难决定要玩什么,但却会主动说:“老师,如果我一直选不好玩具,那游戏时光很快就会结束了,老师可以帮我选一个吗?”

辰辰终于说出了自己的紧张。

从不言不语的紧张到慢慢说出自己的内心感受,辰辰靠自己的力量一步一步走了出来,也许他还不能马上做出清晰的决定,但勇敢的请求帮助就是孩子最大的转变。

在这里,没有加油打气的引导与督促,更多的是看到孩子内心的需求与感受,尊重、接纳他,相信孩子有能力发展出自己的力量,战胜问题。随着辰辰来游戏室的次数增加,家长也传来了好消息,辰辰在生活中越来越多地开始自己做主了,越来越能表达自己内心的需求了。

游戏治疗的力量

杭州复旦儿童医院的游戏治疗师陈天如向我们介绍,表面上心理治疗师只是在和孩子对话,和孩子玩游戏,其背后是有游戏治疗的理念在做支撑的。游戏治疗通常是一对一的,除了和年幼的孩子互动,还需要花费巨大的时间和精力与家长、老师沟通互动,建立关系。

当看到他们游离于集体活动的边缘地带时,我们更多的感受是一种无可奈何;而当在游戏治疗中看见他们一次次地发生着改变,哪怕是一点点的变化,都会令人欣喜若狂;再看到他们能在集体中与同伴一起活动时,我们会感到由衷的欣慰,能帮助一个孩子从困境中走出来,这便是游戏治疗的意义。

孩子是敏锐的感受者,但却是糟糕的表达者,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还不成熟,因而并不能很顺畅的表达自己对很多事物的感受,尤其是敏感、内向的孩子。此时孩子就会表现出退缩、抗拒的行为,而这个方式却是很多父母不愿去接受的,暗含着“期待”的“鼓励”,对孩子来说,是苍白的。

在游戏室,治疗师借由孩子的“玩”,去看见孩子,尊重、接纳孩子,帮助内向、敏感的孩子看到自己的需求,感受不评判的理解,看到自身的能力,由内而外的相信自己是可以的,是被接纳的,不会因为自己的失误而被责怪。

鼓励孩子,前提是“看见”孩子隐藏的需求;

鼓励孩子,前提是“尊重”孩子自己的节奏;

面对胆小、怕羞的孩子,放下标准和要求,接纳尊重他们的节奏和需要,是给孩子最好的成长礼物。

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