古代的器具为什么多是三足的?
远古时期的人们过着采集渔猎的生活,伴随着劳动,人们的脑容量越来越大,越来越聪明。旧石器时代的北京人脑容量仅1043毫升,已经发现了用火的痕迹,新石器时代的山顶洞人脑容量已发展到1300~1500毫升,与现代人无异,他们已经会生火、打井、制造工具、缝衣服,并且有了审美和宗教的意识。正是在这样的发展之下,人们的生活越来越方便,出现了农业、村落,与此同时,手工业也发展到有器具的出现。
陶器的制作是新石器时代的一大特征。按颜色分有:红陶、黑陶、灰陶、彩陶等。按用途分有:饮食器和贮存器、汲水器、炊器、酒器,具有的名称有:罐、釜、灶、鬲(音立)、甑(音赠)、鬹(音规)、盉(音盒)、爵、鼎等。而这些器具多三足两耳,主要是为了方便放置或是烧火。而三角形是最稳定的,四足也稳定,但相比较三足用料更少。比如说鼎,圆鼎大都三足,而方鼎则是四足。方鼎多用以祭祀,礼器,如司母戊鼎。
展开全文
比较典型的三足器具有斝(音甲)、鬹(音规、)、盉(音盒)和爵。斝,古代的温酒器,形状如爵而较大,圆口、有鋬(音盘)和三足。鬹,一种炊煮器,有口、腹、底三部分,此器底部三足等距离支撑,便于下放柴薪煮烧。三足逐渐演变成与腹部相通的空心袋状,不仅容积增多,而且受热面也扩大。盉,古代酒器,调和酒、水的器具,可温酒。造型多样,深受当时人的喜欢。爵,古代的饮酒和温酒器,多深腹。
由此可见,三足的器具与水酒的加温有巨大关联。但这些器具的规模不算特别大,大型的器具还是四足较多,如:甑(音赠)和甗(音严),可能与承重有关。这些古代的陶器、青铜器反映了古人文明的发展阶段,是与他们的生活、劳动与智慧联系在一起的,是考古学的重点研究对象。古代的器具种类多样,三足只是其中一种,后来随着生产的发展和技术的提升,这样的审美造型逐渐失去了主流地位,但这永远都是我们宝贵的文明财富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