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为历史文化名城,湘潭历史悠久,名人荟萃。城市发祥于唐天宝八年(749年),是一座有着1200余年历史的古老城市,明清时期曾作为“中国内地商埠之巨者”的商贸重镇,繁盛一时,有着“小南京”“金湘潭”的美誉。湘潭作为湖湘学派及湘军的发源地,不仅蕴含着独特的文化传统, 还具有着“莲城”的美称。

“莲城”这个名字的由来,要从湘莲说起。在《光绪刊湘潭县志》里,有这样一段记载:“初土贡有莲实,产县西阳塘,既而求者众,土人种者珍以自用,贡者买之衡阳清泉,署名‘湘莲’,道光时宣宗圣德恭俭,湘莲贡亦罢,阳塘遂不产莲。”

这段记载告诉我们,在清代,湘莲作为贡品为皇家所有,且以湘潭阳塘产的湘莲为佳品。阳塘在今谭家湖、木鱼湖一带,阳塘莲为贡莲,清朝时于三伏后送往京师,其品种为湘潭特有的“寸三莲”,“湘莲”系特指“寸三莲”。“寸三莲”以其一寸只可排三颗莲子而得名。每颗莲子直径均超过一厘米,颗粒壮硕,肉色乳白,肉质细腻。煮熟后,莲肉涨开,清香四溢。加之营养丰富,清代为宫廷莲子羹的首选主料。这一时期,湘潭虽出产湘莲,但未有“莲城”之美誉。

湘潭被称为“莲城”,是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的。因为湘潭古代产湘莲,所以在设计一些城市标志的时候,就很容易想到莲花。1985年,“君子莲”城雕在湘潭市区建设路口广场落成。这尊雕塑采用抽象的艺术手法,雕塑如一朵含苞欲放的莲花,象征着湘潭美好的未来;莲花的底座用黑色花岗石制作而成,象征莲花出淤泥而不染;雕塑的四周是四位亭亭玉立、宛若天仙的江南采莲女。自从“君子莲”雕塑落成后,人们便渐渐地称湘潭为“莲城”了。

关于莲城的湘莲为什么这么备受喜爱呢?在过去,人们只知道它风味特佳,有益健康,以为皇帝老子享受的,一定不同一般。《湘潭县志》上有一段趣谈,杨塘的白莲子因为年年进贡,“既而求者众,土人种者珍以自用,贡馈者买之衡阳清泉,署曰‘湘莲’。”这段话是说老百好把寸三莲留给自己食用,地方官员无法,只好买些别处的莲子冒名顶替了。宫廷中的王爷、娘娘们哪里晓得其中有假。

到了现在,科研部门对湘莲的成分作出了科学的分析,净莲肉含淀粉62%,蛋白质16.6%,脂肪2%,还含丰富的钙、磷、铁、维生素B1、B2和胡萝卜等物质。而“寸三莲”比普通湘莲更具营养性。据中国科学院武汉研究所成份分析,“寸三莲”含煻、淀粉、含油量、维生素C、还原糖、粗蛋白等主要成份,并含有17种氨基酸。又据医药资料记载,莲子是健康良友,它性平味甘,具有降血压、健脾胃、安神固精、润肺清心之功;莲心则性味苦寒,有强心镇静。清热平火、除烦利尿之能。湘莲营养如此丰富,功能如此众多,难怪它作为我国的传统出口商品,已远销美、法、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等国家。

1995年4月,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、中国农学会、中国优质产品开发服务协会联合举办的“首届中国特产之乡”命名大会上,湘潭县被命名为“中国湘莲之乡”。近几年,“寸三莲”与福建莲配种,培育出了湘莲新品种,经湖南省农作物评定委员会认定为“湘潭芙蓉莲”,亩产可达185公斤。在湘潭县花石镇,逾千家湘莲经营户组成了中国最大的湘莲集散市场,全国各地的莲商纷至沓来抢购莲子,年成交量达10万多吨,湘潭这才成为名副其实的“莲城”

素材均来自于网络。如有侵权请联系本人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