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全国最美村官”刘国忠的突然离世,让千千万万关注他的人感到惋惜,仅网上就有600万网友为他点燃红烛寄托哀思。为什么这么一位普普通通、不善言辞的村支书,会让这么多的人为之感动,其实就一个最简单的道理——在老百姓眼里,刘国忠是一个一心为民的好人!从今日起,新疆日报陆续刊出追记“全国最美村官”刘国忠系列报道。

刘国忠(右一)生前向村民传授红枣嫁接技术的情景。

11月3日,泽普县古勒巴格乡科克墩村一个农家院里,80岁的老党员吐逊·吾首尔独自一人倚靠在家门口。

提到刘国忠,老人的眼圈马上红了。“在我心里,他是比儿子还要亲的人。他真的是一个好人。”说着话儿,泪水盈满了整个眼眶。

吐逊的家离刘国忠家3公里远,刘国忠生前每隔两三天,就会去看看老人,随手塞一些钱或捎带点东西。

老人特别喜欢刘国忠。他用手比画着说:“刘国忠刚来的时候只有这么高,我看着他长大的。当了村支书以后他为村里和乡亲们没日没夜地忙,我又高兴又心疼。高兴的是科克墩村有了这样的好支书。心疼的是他太辛苦了,每天忙得连家都顾不上。”

老人说,直到现在,他都接受不了这个事实,经常不自觉地向门口张望。醒悟过来,他就到老村委会的院子里,站在刘国忠的墓前,一站就是很久。

墓后的园子里,刘国忠亲手种下的几排枣树挂满了火红的枣子,但是没有人舍得采摘。

刻在脑海的印象

无论是在刘国忠生前,还是去世后,记者在科克墩村采访的日子里,“好人”这个印象深深地铭刻在脑海中。

最后一次见到刘国忠是在今年10月18日,泽普县举办的金湖杨文化旅游节和5A级景区挂牌仪式上。老刘拉着记者的手,笑呵呵地说:“你又来了!什么时间到村里去看看。”握着刘国忠粗糙有力的手,记者答应:“有时间一定去!”

没想到这一面竟是和老刘的最后一面。得知刘国忠去世的消息,记者怎么也不敢相信,他会走得这么快。

今年4月,记者曾到科克墩村采访,那天刚走进刘国忠的家门,就见老刘急匆匆地要往外走,一问才知道,他要带着村民去乡里的苗圃地里挖绿化树,美化一下道路。

刘国忠一边走一边和记者聊了起来。他告诉记者,今年计划要把柏油路通到村里,防渗引水渠也要开工,年内还要完成首批富民安居房、村幼儿园和村委会办公室的建设。

事隔半年,老刘所说的这些项目在科克墩村都完成了。排列整齐的富民安居小二楼,每户160平方米,主体工程已基本完工,施工队正在进行收尾工作。新建的幼儿园彩色的外墙格外显眼,村委会楼前的小广场上,不锈钢旗杆上的五星红旗随风招展,在一片林果树的映衬下,老远就能看到。

存在心头的深情

和刘国忠住对门的卡玛汗·沙依木,直到今天还不相信老刘就这样走了,每次路过老村委会门前她都会放慢脚步,看着静悄悄的老村委会,真希望老刘能从办公室里走出来。

卡玛汗说,她有时会走到村委会的宣传栏前,看着刘国忠生前的照片,想对他说:村里的路刚刚修好,新建好的村委会办公室你还没去坐坐呢。富民安居房也快完工了,不是说好了,等我们搬进新房,和我们一起宰羊做抓饭,好好庆祝一下吗?我们还有很多话要和你说,你怎么就走了呢?

从小就喜欢和刘国忠在一起的昆都斯·阿不都瓦依提,比刘国忠小11岁,两人亲如兄弟。长期和刘国忠在一起,昆都斯学会了一口流利的甘肃口音的汉语。刘国忠的去世对他的打击最大,一下失去了这样一位好大哥,让昆都斯一直回不过神来。

昆都斯说,他和老刘太熟了,四五十年来他和老刘的点点滴滴就像昨天一样,老刘为村里和村民做的每件好事,他都记得清楚。

“在我们村,有困难,找老刘,村里的孩子都知道。”昆都斯告诉记者这样一件事,今年9月村民吐尼莎汗·萨依提的孙子该上高中了,因为家里困难,她只好把孙子送到了免费的职业培训学校。

刘国忠知道这事后,找到吐尼莎汗说,我们村子穷就是因为村民们缺少文化知识。你的孙子学习很好,应该让他将来上大学,这样才能改变我们村的面貌,今后你孙子的学费我来想办法。说着就拿出750元钱塞给她,还托人把她的孙子从职业学校调整到了普通高中。

走进刘国忠的家,门上还留着过春节贴上的对联。昆都斯告诉记者,因为村里就只有刘国忠一家是汉族,也记不清从什么时候开始,每年除夕,很多村民会来到老刘家,和他们一家人一起吃饭,热热闹闹地度过这个夜晚。到了肉孜节、古尔邦节,刘国忠又会和爱人一起带着礼物,一家一家地拜年。他曾经开玩笑说,科克墩村的人比别人多过很多节日。

昆都斯说,老刘出殡的那天,村里男女老少能去的都去了。很多人父母或子女去世,都没有这么伤心过。

永留心间的美丽

“刘国忠是一个好支书。”曾担任古勒巴格乡党委书记的刘让群给记者讲述了这样一件事:他刚到古勒巴格乡还不到一周时间,在科克墩村冬播小麦的地头上,他见到了消瘦单薄、浑身尘土的老刘。沟通完工作后,他提出到老刘家里看看。

走进刘国忠的家,刘让群怎么也不敢相信,这是一个村党支部书记的家:杨树枝围成的院子里,堆放杂物的土坯房早已豁了口,房子也很破旧,连一件像样的家具都看不到,只有已经用了几十年破旧的矮桌、木头沙发和几口木箱。他问老刘怎么不把房子修修,老刘憨憨地说:“村里现在还有一些贫困户没有盖新房,我想等他们都住上新房我再盖吧。”

刘让群说:“老刘心里始终装着群众,时刻想着群众,一切为了群众,几十年坚守在科克墩这个偏僻的乡村,努力让全村农民过上幸福的生活。这就是他的大爱。”

在刘国忠去世的当天,记者在微博上发帖追悼这位朴实、真诚的村支书。10天过去了,还有热心的网友跟帖,缅怀这位人们心中最美的村官。

正如网友“雪爱飞”说,刘国忠是千千万万村官中的普通一员,就如一粒种子,在农村这片广袤的土地上落地生根,激情奋斗,奉献一生。他在科克墩村这片沃土中,用50多年的风风雨雨,实现了真正的人生价值。

网友“艾力亚尔”说,情同手足的科克墩村59户乡亲再也听不到他带着甘肃口音的维吾尔语与大家诉说衷肠。在乡间的道路上、丰收的果园里,忙碌的身影永远定格在村民心中。红烛寄哀思,老刘,一路走好!老刘,您是我心中的最美村官!

房前屋后种下的白杨树高大挺拔,村旁的提孜那甫河静静流淌。最美村官刘国忠走了,但他把“美丽”永远留在了人们的心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