原標題:回望870年前,北京建都之起點

1153年4月21日(金貞元元年三月二十六日),海陵王完顏亮將金朝都城從上京(今黑龍江哈爾濱阿城)南遷至燕京(今北京),取名“中都”,寓意其居五京(金朝五都)之中、天地之中。他把宮廷、宗廟、衙署、皇陵等政權核心遷移至此,從此開啟了北京作為大國都城的新紀元。

銀山塔林

金中都水關遺址

金殿日長承宴久,招來暫喜清風透。

忽聽傳宣須急奏,輕輕褪入香羅袖。

——完顏璟(金章宗)

金朝於1125年攻佔了燕山府(遼代南京城,今北京市)。24年後,海陵王完顏亮上臺。一心仰慕漢人文化的他在兩年後頒佈《議遷都燕京詔》,在遼代南京城的基礎上擴建新城,為此徵用了民伕80萬人、兵夫40萬人。由於工期短促,奴役殘酷,疫病頻生,還徵用了當時北京周邊五百里以內的醫生。竣工驗收後,完顏亮下詔遷都,把這座遼陪都扶正,命名中都。

海陵王的遷都之舉,使得金朝的統治中心由東北一隅直接肇定在北方漢人居住的地區,便於南下對中原一帶的控制;更重要的是,也擺脫和打擊了女真族的舊勢力。

為了完成遷都大業,完顏亮煞費苦心,大造輿論。一日,他突問大臣:“我栽種的二百棵蓮花為什麼沒有活?”臣子們深知主子之意,便答:“自古江南為橘,江北為枳,非種者不能栽,蓋地勢也。上京地寒,燕京地暖可栽蓮。”所以,就有了現在北京西站旁的蓮花池。而看完燕京荷花的完顏亮,又因羨慕江南的“三秋桂子,十里荷花”,遂決意征伐南宋,結果把命搭上了。

金中都是我國古代城市規劃的重要轉捩點。金中都規劃有致,以街市繁華、結構華美、宮殿宏偉、苑囿優雅著稱。“延亙阡陌,上切霄漢,雖秦阿房、漢建章,不過如是。”可惜,如此輝煌壯觀的傑作僅存在了62年便被蒙古軍隊放火燒燬,再經數百年滄桑,早已片瓦無存。

金中都繼承了唐幽州和遼南京舊的城市規制,特別是模倣了宋汴京新的城市建制。坊、巷結合的格局並存於一座城市之中,正是中國古代封建城市規劃由中期向後期轉變的特點。

金中都不僅規模形制倣自汴京,甚至一部分建築材料也從汴京劫掠而來。所以從建築藝術的系統上看,北京現存的宮殿建築,清襲於明,明沿自元,元倣自金,金又搬自汴京。汴京則上承洛陽與長安。脈絡相循,淵源有自,這就是北京特殊的歷史意義之處。

金建中都,是“基建狂魔”的效率。兩年內就修起了長約19公里、底部寬24米的城墻,城墻之下有水涵洞,沿城修了馬面(一種城防設施),城外挖了66米寬的護城河。城內以道路連接皇城、宮城、兵營和坊。著名歷史地理學家侯仁之先生根據考古發現撰寫了《北京建都記》,立碑於今廣安門外濱河公園。

金朝留下了這些歷史風物

郭京寧

歷史上金朝留下的遺跡如今已成為著名文物,這些文物古跡可以讓我們穿越870年,回到金朝。

北京市豐台區右安門外玉林小區,今涼水河以北50米處,有金中都水關遺址。上世紀90年代初,考古人員在這裡發現了一些排列整齊的石板、木樁和水沖刷的痕跡。在古代,這樣的建築物叫水涵洞,又稱水關、水竇、水門,就是穿過城墻之下,供水進出的水道,是由早期城內向城外排水的管道或渠道逐漸演變而成的。

水關遺址位於金中都東南景風門西側的城垣下,與城外的涼水河(當時是金中都的南護城河)相通。它的存在表明,當年城內的水從北向南經過這裡流入河道。

金建水關,充分發揮了“工匠精神”:將木樁、襯石枋、石板三者緊密相連,像穿糖葫蘆一樣,用木樁把石板穿起來,形成堅固的整體,叫作“鐵(木)穿心”。

水關工程浩大,用了1800多根1米多長的柏木樁(柏木木質細密,不易腐朽,是我國古代大型墓葬和臨水工程常用的建材)、至少530立方米的青色石料、至少2500個鐵銀錠榫,它的底部建築結構是現存中國古代都城水關遺址中體量最大的,需用人工的數量也可想而知。

中國第一本詳細論述建築工程做法的官方著作——北宋時期的《營造法式》中專有一章介紹水關的做法。金中都水關同其記載中“卷輂水窗”的規制一致,是研究古代排水設施的重要實例,充分反映了我國古代水利設施的成就,至今仍在北京考古遺址博物館中展示,供市民參觀。

為了堅定遷都的決心,海陵王連祖墳都帶到了北京,這就是現在房山的金陵。房山區的雲峰山,是金朝歷代皇帝、后妃及宗室的陵墓區。這裡古樹參天,鬱鬱蔥蔥。清嘉慶二十四年(1819年),金世宗二十七代孫完顏麟慶等人拜山陵所繪《拜山圖》中,還有老虎優哉游哉在小溪旁飲水的畫面。

金陵主陵區建於金貞元三年(1155年),海陵王將其祖父(金太祖完顏阿骨打)和叔公(金太宗完顏晟)從金上京會寧府遷葬於此。

金朝雖然是僅統治半個中國的百年王朝,但其所營建的帝王陵在中國古代皇室陵寢文化中佔有輝煌的一頁,特別是陵寢的堪輿格局,堪稱經典。

金陵有名有號的陵寢共17座。傳説當年海陵王到山中狩獵,正追趕一頭鹿,追着追着鹿不見了,眼前出現一座閃着金光的寺廟。海陵王覺得奇怪便走了進去,恍恍惚惚間仿佛看到金太祖、金太宗等幾位逝去的先祖竟然坐在香案上。後來得知,此寺叫龍城寺,正好位於雲峰山的中峰——“龍頭”上。

海陵王詫異之餘覺得是祖宗顯靈,是大金國都城遷出阿城、定都燕京、盤定中原的吉兆。就這樣,海陵王遠在黑龍江的祖陵隨都城一併遷到了燕京,陵址中心就擇在顯靈之處的龍城寺。金帝陵大搬家,是中國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帝王陵整體搬遷。

故事雖然活靈活現,但從《大金國志校證》《金虜圖經·山陵》等史書的記載來看,金帝王陵的擇址絕沒這麼簡單。“虜人都上京,本無山陵。祖宗以來,止卜葬於護國林之東,儀制極草創。迨亮徙燕,始有置陵意,遂禽司天臺卜地於燕山之四週。”海陵王是命令堪輿師找了一年後,才找到龍城寺這塊風水寶地的。所謂看到先祖坐在香案上,不過是後世的附會之説而已。

修建金陵,海陵王親自督工,六次前往考察,時間最長的一次在山裏住了半個月。他命工人晝夜趕鑿山體,也不知有多少人挨了他的鞭子。歷史的結果往往具有諷刺性。海陵王在苦心經營陵園之後自己卻未能享受他選擇的這個風水寶地。與南宋作戰敗逃的途中,海陵王被自己的部下殺死,當了13年皇帝,終年40歲。

金陵填補了中國帝王陵墓的缺環。為什麼這麼説呢?中國帝陵從秦始皇陵起,陵園制度大體經歷了三個階段的變化。秦漢魏晉南北朝為第一階段,第二階段是唐宋時期,第三階段為明清時期。遼陵承唐制,依山為陵。元人根本不建陵。而以山為陵、嚴格遵循昭穆制度、鑿地為穴、不建墓道,都是金陵的特點。金陵的研究價值在於它介於第二階段和第三階段之間的傳承作用。

金朝統治者十分崇佛。昌平區北銀山腳下有一處金元時期的塔林,有金塔5座。這裡在金代是大延壽寺所在地。金大定年間,僧人多達500餘人,許多高僧在此講經説法,他們死後留下了靈塔,成為中都著名的風景勝跡。

大覺寺是金章宗西山八大水院(八處行宮作為游玩、宴樂之所)之一,當時名為靈泉寺,明代始稱大覺寺。大覺寺以清泉、古樹、玉蘭而聞名,至今仍吸引大批游客。

盧溝橋始建於金世宗大定二十九年(1189年),全長212米,為11孔不等跨圓弧拱橋。橋面兩側共有望柱281根,柱上共雕有近五百個大小、神態各異的石獅。民間有諺語“盧溝橋的獅子——數不清”。盧溝橋的建成,方便了中都與南方的交通。它工程宏偉、結構科學、技藝高超、造型優美,代表了中國古代造橋的最高成就。《馬可·波羅游記》中稱其為“世界上最美的橋”。“盧溝曉月”自金章宗年間就被列為“燕京八景”之一。(作者單位:北京市考古研究院)

萬寧宮,串起金中都與元大都

王光鎬

眾所周知,今北京城是在元大都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,那元大都又是怎樣興建起來的呢?金中都和元大都以及之後的北京城有什麼特別的關聯嗎?

《元史·地理志》載:元至元四年(1267年)“始於中都之東北置今城而遷都焉”。《日下舊聞考》卷38雲:“至元四年,始定鼎於中都之北三里。”由上可知,元大都新城建在了金中都城外東北三里,完全脫離了金中都。經過考古勘察和局部解剖,可知金中都的西北城墻在今白雲觀一帶,而元大都的南城垣在今東西長安街稍南,兩座城址間隔了數百米。看來元大都新城確實和金中都不搭界了,也和金的建都史不搭界。但事實果真如此嗎?

元大都新城的選址不僅和金中都有關,而且有着十分直接的關聯。不過,這關聯不是來自金中都城內的皇城,而是來自中都城外的金代皇家禦苑——萬寧宮。

《金史·地理志》載:“京城北離宮有太寧宮,大定十九年建,後更為壽寧,又更為壽安,明昌二年更為萬寧宮……又有琼華島,又有瑤光樓。”這就是金中都的萬寧宮,位於中都城北,建成於金世宗大定十九年(1179年),先後稱太寧宮、壽寧宮、壽安宮,金章宗明昌二年(1191年)定名為萬寧宮。其宮苑內既有湖泊也有島嶼,島即琼華島,島上還有廣寒殿、瑤光臺、瑤光樓等。整個萬寧宮樓臺聳峙,山環水抱,水波漣漪,風光綺麗。

雖然是離宮,但萬寧宮在中都城的地位非同一般,甚至不亞於中都皇廷。

《金史·世宗本紀下》等正史的記載中,此宮建成後,世宗就屢屢“幸太寧宮”“幸壽安宮”。“太寧宮”“壽安宮”是萬寧宮的舊稱,可見此宮甫一建成,便成了金帝處理朝政的又一中心。

世宗之後,《金史》中有關金帝“如萬寧宮”或“至自萬寧宮”的記載連綿不絕,這裡幾乎成了金朝的半個金鑾寶殿。尤有甚者,《金史·移刺履傳》載:“世宗崩,遺詔移梓宮壽安宮。”這裡説,金世宗特別留下遺詔,要求將他的梓宮安放在壽安宮,亦即萬寧宮。金世宗完顏雍是金朝的第五位皇帝,在位於西元1161年至1189年。此間他實現了史家盛稱的“大定盛世”,不但開創了金朝的盛世,也開創了金中都的盛世。他死前遺詔停柩萬寧宮,足見他對該宮的戀戀不捨。雖然他的遺詔由於於禮不合而未能實現,但萬寧宮的地位在其心目中已不亞於皇宮,甚至超過皇宮。

金世宗之後在位的是金章宗,《日下舊聞考》雲:“琼華島周圍計二百七十四丈,舊有廣寒殿,相傳為金章宗時李妃粧臺遺址。”此文所言的“李妃”,是金章宗的元妃,即在歷史上留下了不少故事的李師兒。此女因家人獲罪被沒入宮中,後因才貌雙全被金章宗納為妃。由於李師兒備受寵愛,一家人雞犬升天,權傾朝野。就是這樣一位地位相當於皇后的寵妃,居然不住皇宮而住琼華島,恐怕也只能用“金屋藏嬌”來解釋。

在金朝的歷史上,金章宗是以鋪張奢靡而著稱的。但《金史·章宗二》載:金章宗明昌六年(1195年)“命減萬寧宮陳設九十四所”。奢靡如金章宗竟然也不得不裁減萬寧宮的陳設,而且一次就裁減了94處,足見當時萬寧宮的富麗堂皇到了何等程度。

金亡後,這座華貴大氣的萬寧宮迎來了一位新的主人,這就是元世祖忽必烈。據《元史·世祖一》記載,忽必烈剛登大汗之位便於“是冬,駐燕京近郊”,緊接着又於元中統元年(1260年)十二月“帝至自和林,駐蹕燕京近郊”。忽必烈當時駐蹕的“燕京近郊”,就是金中都東北郊的萬寧宮。忽必烈敕建“城大都”是在元至元四年(1267年),而他頻頻駕臨萬寧宮比這早了整整七年,足見他對萬寧宮的一見傾心。同時,在確定“城大都”之前,忽必烈就開始精心打造這座景態萬狀的萬寧宮。

《元史·世祖本紀三》載,至元二年(1265年),用整塊大玉雕琢的精美玉甕“瀆山大玉海”製作完成,忽必烈下令“敕置廣寒殿”,把這個稀世珍寶放進了萬寧宮的廣寒殿。過後不久,至元三年(1266年)夏四月,“五山珍禦榻成”,忽必烈又降旨把這個奇珍異寶放到了廣寒殿。如此這般地一再把天下奇珍集於萬寧宮,忽必烈的鍾愛可見一斑。

光是匯集天下奇珍還不夠,忽必烈下決心要把萬寧宮打造得更加風月無邊。《元史·兵志二》載:至元三年五月“帝謂樞密臣曰:‘侍衛親軍,非朕命不得發充伕役。修琼華島士卒,即日放還。’”此文説,忽必烈覺得把自己的侍衛親軍打發去修築萬寧宮琼華島似為不妥,於是敕令把親軍召回。忽必烈一度把自己的貼身警衛投入到了萬寧宮的修建工程中,據此不難想像,當時有多少民伕兵丁投身到這項皇家工程中。

以上諸事,都發生在至元四年(1267年)忽必烈決定建大都之前。當忽必烈決定建設“城大都”時,會以哪為中心呢?應該是以萬寧宮為中心了。事如元末明初陶宗儀《南村輟耕錄》所雲:“未幾,金亡,世皇徙都之。至元四年興築(萬寧宮)宮城,山(琼華島)適在禁中,遂賜今名雲。”此文所説的“山適在禁中”,一語道破了元大都的選址是以萬寧宮的琼華島為中心的。

忽必烈營建的元大都城有三重城垣:最外是大城,中間是皇城,最裏是宮城。元皇城位於全城正中偏南,而皇城之中居中的不是宮城,恰恰是以琼華島為中心的金萬寧宮,亦即元皇城的太液池,元大都的三大宮殿群分列在太液池的東西兩側。從整體佈局上看,整個元大都是以皇城為中心的,整個元皇城又是乙太液池為中心的。也就是説,正是因為忽必烈首先選中了金萬寧宮,才營造出了以其為中心的元大都。

自從1153年金海陵王遷都燕京,“以遷都詔中外,改元貞元,改燕京為中都,府曰大興”,迄今已有悠悠八百七十載。北京這870年建都史,是由金以後的元、明、清以至今天的新首都史貫穿下來的。如果説這部建都史僅僅只是年月累加的結果,那就大錯特錯了。通過本文的鉤沉輯佚,可知自從金中都以來,這870年都城建造史是前後銜接的。特別是由於金萬寧宮的連結,金中都以降的870年北京都城史密合無間地銜接起來。正是這種銜接,使北京的建都史具有了如下特點:

1.忽必烈的另建新都雖然勢在必行,但由於選定了萬寧宮,以至元大都新城和金中都老城緊相比鄰,並在明世宗擴建北京外城時合二為一,由此形成了在同一地點綿延不斷的870年都城史。

2.由於以萬寧宮為元大都的中心,以至其後的北京城均以琼華島和太液池為都城和皇城的中心。這是一道獨特的都城景觀,造就了一個風格鮮明的“山水之都”。

3.金海陵王營造金中都時,是以北宋都城汴京為藍本的,萬寧宮的建造也充分借鑒了北宋的皇家禦苑“艮岳”,甚至連琼華島上的奇石也是從汴京的艮岳專程運來的。這種從北宋東京汴梁全盤照搬過來的建築模式,由金中都影響到了元大都,又由元延續到了明、清,由此締造了風格劃一的古都北京。

同一個地理位置、同一處山水中心、同一種建築風格,便是870年北京都城史一以貫之的三大特徵,而這皆與元大都選址金中都萬寧宮不無關係。(郭京寧)